有機農業小故事
二次大戰後,各國為了盡速恢復生產,大量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種植。此舉雖成功大幅增加產量,卻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衝擊——農藥、肥料與牲畜排泄物汙染了土壤;大量農田開發減少動物棲地;農藥使動物、鳥類、昆蟲大量死亡,更讓細菌逐漸產生抗藥性;農產沾染藥劑殘留物,增加潛在危害。
為了解決上述諸多問題,世界各地開始推行「有機農業」,旨在以不利用人工藥劑的種植方式達到友善環境、永續發展,也維持農產本身的安全性。
常見的有機栽培法有:
- 利用天敵、抗病蟲品種、套袋、捕蟲燈、防雨棚、除去枯木落葉等方法防範蟲害,避免使用農藥或肥料,減少環境負擔。
- 以生物性除草劑、會啃食的家禽家畜、種植其他作物、植物的次級代謝物等抑制雜草生長。
- 以輪作(輪流種植)、間作(間格種植)取代連續種植單一農作,避免土壤養分大量流失、減少鹽類殘留、降低病蟲害、增進水土保持。
- 將牲畜排泄物、動物殘體、農業廢棄物(如稻穀、樹皮、木屑)充分發酵,轉化為有機肥料使用,避免其造成環境汙染也避免使用化學藥劑。
- 於土壤中加入乳酸菌、酵母菌、光和細菌等多種微生物和有機肥,分解硬土層,並使土壤更肥沃以支應持續穩定的產出。